教育背景
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6年9月至1989年7月,四川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获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99年9月至2006年12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在职博士研究生,获文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0年7月中师毕业,分配到四川省永川县何埂区(今重庆市永川市何埂镇)何埂中心小学初中部教语文,工作到1982年9月考入大学。
1989年硕士毕业入职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任助教,1991年晋升讲师。
1996年3月,调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同年10月晋升副教授,1998年获批新闻学硕士生导师,1999年招收指导首届硕士研究生,1999年至2011年先后任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助理。
2002年4月,调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同年10月晋升教授,2005年4月任副院长,2006年9月至2011年任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先后领衔申报成功国家级首批特色专业、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广东省重点学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学科专业平台,为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做出多项突破性贡献,2012年评为暨南大学二级教授。
2012年12月,调入重庆大学,任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新闻传播理论,网络与新媒体,媒介文化与媒介批评,公共传播
指导研究生
新闻传播学(学术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新闻传播学(博士)
学术兼职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传播学分会副会长
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委
重庆市记协新闻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编委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编委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编委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界》编委
广西大学-新闻出版总署西南人才培养基地客座教授
新华社-郑州大学穆青新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科研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众传媒在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首席专家,2012年
重庆大学“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项目“新闻传播学学科水平提升计划”,负责人,2019年
重庆市高校协同创新研究团队——新闻传播学创新团队,负责人,2020年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公共事件的社会伦理心态研究”,子课题负责人,2017年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引导与治理研究”,负责人,2011年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电视娱乐节目与精神文明建设”,负责人,1997年
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理论研究课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负责人,2012年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媒介批评的理论建构与教材建设”,负责人,2008年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消费时代的中国传媒文化研究”,负责人,2005年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九十年代中国报业趋势研究”,负责人,1999年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特别委托重大项目“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宣传中的重庆元素”,负责人,2015年
广东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项目“广东传媒发展创新与民主政治建设研究”,负责人,2010年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从科学发展观审视传媒消费主义文化”,负责人,2006年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全球化进程中的华文传媒生态研究”,负责人,2006年
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引导与治理研究”,负责人,2011年
广州市委宣传部特别委托课题“广州亚运期间热点敏感问题预测研判”,负责人,2010年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招标课题“政府新闻的实践与探索”,负责人,2009年
教改项目
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网络与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负责人,2013年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新闻传播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分类培养的体系建构与模式创新”,负责人,2013年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及其操作路径”,负责人,2018年
重庆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新闻传播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区分及其培养着力点与制度规范建设”,负责人,2018年
社科成果奖
2020年,《从网络集群行为到网络集体行动——网络群体性事件及相关研究的学理反思》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2018年,《问题与学理:新闻传播论稿》获重庆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专著)
2011年,《新闻·公关·广告之互动研究》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专著)
2009年,《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论文)
2009年,《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论文)
2006年,《新闻传播学论稿》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专著)
2017年,《从网络集群行为到网络集体行动——网络群体性事件及相关研究的学理反思》,获第三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优秀学术奖·新闻学与传播学三等奖。
教学成果奖
2019年,“灾难事件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获重庆大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奖(集体,负责人)
2017年,教研成果“准确定位,综合改革,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获重庆大学2017年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负责人)
2010年,“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被中国新闻教育学会、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学创新项目”(集体,排名第三)
2009年,“与传媒紧密结合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创新模式”获第六届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集体,排名第三)
2005年,“《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教材建设及教学研互动模式”获第五届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集体,排名第三)
个人荣誉
2007年,获广东省新闻教育最高荣誉奖金钟奖
2007年,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2011年,获中国传媒大会专家评审委员会“金长城传媒·2001-2010中国传媒思想人物”称号
主要著作
《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
《消费时代与中国传媒文化的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问题与学理:新闻传播论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
《新闻·公关·广告之互动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网络新闻传播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04年第2版,2009年第3版
《新闻传播学论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传播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
《公关理论导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仁智的乐趣:山水泉石》,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台湾双笛国际事务有限公司繁体字版本,1998年;北京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插图本,2013年
主编、参编著作
《数字化时代的传媒产业》(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外媒介批评》第1辑(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外媒介批评》第2辑(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论丛》第1辑(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
《新闻传播百科全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中国公共关系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年
《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都市新闻传播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科技新闻理论与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
《新闻春秋——中国新闻改革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主要论文
《在新闻理想与转型现实之间——都市报休刊宣言的话语实践分析》,《当代传播》2020年第4期
《新媒体与新闻传播机制创新》,《新闻界》2020年第3期
《究竟是“网络群体性事件”还是“网络公共事件”抑或其他?——关于“网络舆论聚集”研究的再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年第1期
《社交媒体在街区集体行动中的共意动员机制分析——以豫西S街道护校微信群为例》,《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人、故事与隐喻:寻人类电视节目的叙事分析》,《现代传播》2019年第2期
《算法新闻的伦理审视》,《新闻界》2019年第1期
《关于平衡保护二次创作和著作权的思考——从电影解说短视频博主谷阿莫被告侵权案谈起》,《出版发行研究》2018年第10期
《央视公益节目〈等着我〉的情感叙事解析》,《当代传播》2018年第3期
《“方寸之间”的中国:1949-2016年邮票上的国家形象变迁》,《现代传播》2018年第2期
《新媒体与文化生态的重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1期
“Social Media and Internet Public Events”,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34 (2017) 726–739
《“剩女”媒介形象是反映现实还是人为建构?——新浪网2011-2015年“剩女”报道研究》,《新闻界》2017年第11期
《“媒介事件”的概念建构及其流变》,《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10期
《警惕网络舆论的价值取向偏差——以宁波老虎咬人事件为例》,《新闻界》2017年第4期
《开启网络空间信息治理的法治时代》,《电子政务》2017年第2期
《自媒体传播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噪音——以<疫苗之殇>大讨论为例》,《新闻记者》2016年第5期
《从网络集群行为到网络集体行动——网络群体性事件及相关研究的学理反思》,《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2期
《探索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认识与实践》,《中国记者》2016年第2期
《新闻传播研究的问题意识与学术追求》,《中国记者》2016年第2期
《和谐社会需要理性传播——评文登事件中的新闻报道与言论表达》,《新闻记者》2015年第10期
《新闻传播理论深化与创新的方法论路径》,《当代传播》2015年第4期
《中国语境中的网络时代与传媒公共性——<网络时代媒介公共性的建构>序》,《新闻界》2015年第13期
《媒体言论的社会认知偏差与非理性表达——以周鼎“自白书”事件中的评论为例》,《新闻界》2015年第4期
《探寻“新闻寻租”腐败链的破解之道》,《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12期
《媒体融合发展与中国新闻奖评选的创新》,《新闻战线》,2014年第11期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中的“价值理性”养成》,《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9期
《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与模式》,《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4期
《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范型》,《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2期
《西方传媒政策的范式迁移与重建:一个思想史的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1期
《试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闻评论的话语方式》,《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9期
《传播与“共同体想象”——托克维尔的传播思想探析》,《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专业操守与理性精神不可或缺——从“习总打的”假新闻谈起》,《新闻界》2013年第16期
《试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闻评论的特征——基于“你好,明天”“微评论”的实证研究》,《当代传播》2013年第4期
《试论新闻传播学术创新》,《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2期
《传媒与文化研究的学术路径》,《学术研究》2012年第1期
《网络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形象建构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
《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路、议题与视角》,《现代传播》2011年第8期
《“网络公关”为何成为不正当竞争手段——蒙牛伊利“网络黑公关”事件反思》,《当代传播》2011年第3期
《虚假新闻的产生机制与治理路径》,《新闻记者》2011年第3期
《加强媒介批评 促进传媒发展 深化新闻学术》,《今传媒》2011年第3期
《中国内地媒介批评论著十年扫描》,《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数字短片的青年亚文化特征解读——以优酷网和56网的原创数字短片为例》,《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当前群体性事件报道的回顾与反思》,《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试论公共事件报道中的媒体角色——从番禺垃圾焚烧选址事件报道谈起》,《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4期
《媒介事件如何取得轰动性传播效应?——从“大堡礁招聘”说起》,《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2期
《开放:融合时代媒体人才培养的方略》,《新闻战线》2009年第10期
《专业训练营:新闻实践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中国记者》2009年第3期
《当前媒介批评实践的议题分析——以新闻专业期刊“媒介批评”专栏文章为样本》,《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5期
《广东电视的影响力何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4期
《关于“传播交叉领域”的研究——对新闻、公关、广告之互动的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1期
《消费文化的学理内涵与研究取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0期
《在开放与控制之间:危机传播的基本准则与尺度——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的经验与启示》,《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4期
《理性审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自然灾害报道:媒体的实践与反思——以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报道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4期
《如何开展对重大社会问题的舆论监督——“山西黑砖窑”事件的启示》,《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2期
《发展民主政治与深化新闻改革》,《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2期
《试论“最牛钉子户”媒介事件的新闻传播学意义》,《现代传播》2007年第4期
《都是传媒惹的祸?——理性审视“蕉癌”风波》,《新闻记者》2007年第5期
《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6期
《广东报业发展的人文审视》,《新闻记者》2006年第9期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7期
《博客文化解析》,《当代传播》2006年第3期
《“史家办报”思想探究》,《新闻大学》2006年第2期
《网络传播教育的态势与思考》,《新闻大学》2005年第1期
《以电视娱乐文化作为研究范畴与视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2期
《我国新闻教育的四大缺失》,《新闻记者》2005年第9期
《从“连战访问大陆”看市场化报纸的时政报道——香港〈东方日报〉与国民党〈中央日报〉报道框架的比较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新闻的真实性是什么——兼论新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3期
《网络媒体在新闻价值取向上的变化》,《现代传播》2004年第6期
《媒体如何应对商业炒作——从“人造美女”现象谈起》,《新闻记者》2004年第4期
《新闻摄影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荷赛获奖作品造假事件”透视》,《新闻记者》2004年第7期
《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随想》,《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6期
《“新闻策划”研究的学理审视》,《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制约新闻炒作需要媒介批评——从成都媒体恶炒“美人鱼作家”谈起》,《新闻记者》2001年第7期
《成都报业趋同化的实证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2期
《20世纪中国报刊工具理念的历史进程》,《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1期
《新闻定义的语义学探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9期
《媒体竞争与媒体合作笔谈:竞争格局中的跨媒体合作传播》,《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信息、媒介与新闻观念更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传媒竞争中公关行为的介入及其影响》,《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年第4期
《试论客观性原则与真实性原则的关系》,《新闻界》1999年第6期
《“新闻策划”剖析》,《新闻大学》1998年第1期
《“新闻策划”之我见》,《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